页面
配色
辅助线
重置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专栏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规划信息 > 中长期规划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两湾”产业融合发展先行试验区(广西 · 玉林)发展规划(2020—2035年)》的通知(桂政办发〔2021〕2号)

2021-01-12 18:07     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
分享 微信
头条
微博 空间 qq
【字体: 打印

各市、县人民政府,自治区人民政府各组成部门、各直属机构:

《“两湾”产业融合发展先行试验区(广西·玉林)发展规划(2020—2035年)》已经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2021年1月7日    

(此件公开发布)


“两湾”产业融合发展先行试验区(广西 · 玉林)发展规划(2020—2035年)

2020年12月

目  录

前  言 

第一章  规划背景 

第一节  发展机遇 

第二节  面临挑战 

第三节  重大意义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第二节  战略定位 

第三节  发展导向 

第四节  发展目标 

第三章  产业融合空间布局 

第四章  加快承接发展“大湾区”外溢产业 

第一节  融合大湾区产业发展路径 

第二节  推动千亿元产业集群融合升级 

第三节  加快融入科技创新和转化体系 培育壮大新的优势产业 

第四节  积极融入大湾区市场  加快发展现代特色农业 

第五节  发展完善现代服务业体系 

第六节  优化“两湾”产业协同发展空间 

第五章  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先行区 

第一节  构建大湾区产业体系内循环新格局 

第二节  畅通两湾产业融合开放大通道 

第三节  提升对外开放合作水平 

第六章  强化产业融合要素支撑 

第一节  强化“两湾”产业要素支撑 

第二节  构建“两湾”协同创新体系 

第七章  全面优化营商环境  加速融入大湾区 

第一节  健全项目建设快速响应机制 

第二节  全面提高政务服务水平和效率 

第三节  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 

第四节  搭建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 

第八章  打造高品质公共服务体系 

第一节  推进教育资源共建共享 

第二节  创新医疗服务跨区合作机制 

第三节  推进社会保障有序衔接 

第四节  推动社会治理联动发展 

第九章  改革创新产业融合机制体制 

第一节  打造“两湾”民营经济合作先行区 

第二节  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 

第三节  优化政府管理服务体系 

第四节  创新融合发展利益分享机制 

第十章  规划实施 

第一节  加强组织领导 

第二节  强化政策支持 

第三节  加大资金投入 

第四节  营造社会氛围 

前  言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以下简称大湾区)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和战略部署,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举措。《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依托沿海铁路、高等级公路和重要港口,实现大湾区与海峡西岸城市群和北部湾城市群联动发展。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作为北部湾城市群的核心区域,是我国西部大开发和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重点地区,对国家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具有重要意义。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和大湾区(以下简称“两湾”)山水相连,文化相通,产业分工明确、合作性和互补性强。玉林市作为北部湾城市群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重要构成部分,在推动实现“两湾”联动发展中起着承东启西、双向互济的重要作用。

为贯彻落实《广西全面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总体规划(2018—2035年)》等相关文件精神,发挥玉林市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人文优势和产业基础优势,推进“两广联动、两湾融合”,助力自治区构建“南向、北联、东融、西合”全方位开放发展新格局,特规划建设“两湾”产业融合发展先行试验区(广西·玉林)(以下简称先行试验区)。

先行试验区是自治区基于“东融”战略,通过改革创新,在玉林市推动“两湾”产业、交通、要素、环境、服务等多领域融合试验的重大战略举措。本规划所指先行试验区范围包括玉林市全域。

本规划在分析当前“两湾”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以及玉林市发展优势、主要挑战和“两湾”建设带来的发展机遇基础上,提出了先行试验区的指导思想、战略定位、发展导向和目标、产业融合、空间布局、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等,是建设先行试验区的行动指南。

第一章  规划背景

玉林市位于连接“两湾”主要枢纽和重要节点上,是广西对接大湾区发展的前沿阵地和承接大湾区产业外溢发展的战略腹地。以玉林市为战略支点建设“两湾”产业融合先行试验区,全面对接大湾区,推动玉林市乃至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高质量发展,是玉林市在新时代新格局下的新使命和新任务。

第一节  发展机遇

建设大湾区,将为北部湾城市群(经济区)加快发展带来重大历史机遇,特别是对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产生明显的产业转移效应、回波效应和扩散效应。玉林市地处“两湾”交汇重要节点,交通互联互通,产业融合发展,文化同根同源,在“两湾”建设中迎来新机遇。

(一)大湾区较强的辐射带动力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较强的产业承接力可实现有机结合。

大湾区经济基础雄厚,产业链完整,市场化程度高、经济活力强、外向程度大、发展前景广阔。受限于土地资源、用工成本、环境容量等要素制约,大湾区产业外溢已成大势所趋,需要广阔的战略腹地承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目前已初步形成一批以电子信息、冶金精深加工、石化、粮油和食品加工等为代表的千亿元产业,成为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发展潜力巨大,具备承接大湾区产业转移的良好基础。玉林市作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重要城市,区位条件优越,产业发展基础良好,土地资源整合空间较大,人力资源丰富,是大湾区战略拓展空间和发展腹地。自治区先后出台《广西壮族自治区全面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总体规划(2018—2035年)》及相关配套文件,并作出将贺州、玉林、梧州等市整体打造成广西对接大湾区东部产业融合先行试验区的战略部署,为玉林市打造先行试验区,实现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政策依据和发展机遇。

(二)“一带一路”和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等战略的深入实施将开创全新发展格局。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是中国—东盟开放合作的重要基地,也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门户。近年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深入参与“一带一路”和“西部陆海新通道”等国家战略,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和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加快推进,广西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中迎来全新发展格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战略地位因此进一步提升。2020年,东盟已经超越美国和欧盟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合作伙伴,加强“两湾”融合,把握新发展机遇,将有效促进广西的全面发展,在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迎来新的发展机遇。玉林市作为广西经济总量排名靠前、开放发展程度较高、改革干劲十足和民营经济活力较强的设区市,有望在参与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实现跨越发展。

(三)玉林市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重大突破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坚实成果为融合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玉林市区位条件优越,地处粤桂两省区交界,是广西与大湾区空间距离最近的城市之一,拥有桂东唯一出海通道,是衔接“两湾”主要城市之间的重要节点城市。近年来,玉林市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南深高铁南宁至玉林段全线开工建设,玉林福绵机场实现通航,铁山港东岸码头即将建成,玉林至湛江高速公路建成通车,以高铁、机场、码头和高速公路为主架构的互联互通网络逐步形成并投入使用,基本形成深度连通北部湾城市群(经济区)与大湾区的交通运输体系。信息基础设施比较完备,4G网络基本实现全覆盖,中心城区正加快推动5G试商用。土地资源丰富,总体用地成本与大湾区周边城市相比优势突出。产业基础良好,是中国最大的内燃机生产基地和日用陶瓷生产出口基地、国家级装配式建筑产业化基地、服装皮革生产基地和食品加工基地,龙潭产业园建设提速,重大项目加快推进。市场培育充分,拥有全国第三大中药材专业市场和全国最大的香料市场。人力资源充沛,是广西第二人口大市,在大湾区工作的各类人才达150多万人。生活环境优美,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与大湾区同属岭南文化、客家文化重要组成部分,风土文化趋同,饮食习惯、语言文化、民俗风情等十分相近。投资环境优越,是广西民营经济先行示范市。2016—2019年玉林市落地区外境内项目共1002个,项目建设计划(合同)金额2895亿元;累计到位资金2654亿元(含续建)。其中,来自大湾区的落地项目共656个,项目建设计划(合同)金额1787亿元;累计到位资金1408亿元(含续建),来自大湾区的落地项目和到位资金占比50%以上。来自大湾区的产业转移已成为玉林市现有优势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为推动“两湾”融合战略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节  面临挑战

与周边的南宁等城市,尤其是与大湾区发达城市发展水平相比,玉林市在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产业结构升级、对外竞争力提升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和挑战。

发展短板制约玉林市高质量发展。主要表现为:要素利用效率和产业协同效率不够高、项目用地占补平衡指标短缺、土地资源要素有待整合。传统制造业比重较大,高、精、尖产业较少,产业链较短,产业发展层次有待提高。在经贸、科技、物流、信息、人力资源等方面与“两湾”的联系有待深化。整体营商环境有待优化,与大湾区城市相比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公共服务水平有待提升,社会治理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

承接大湾区产业转移竞争激烈。大湾区产业转移呈现出3个圈层的特点:一是大湾区内部转移,即由广州、深圳等核心城市向周边的东莞、佛山、珠海等城市转移,由东莞、佛山、珠海等城市向惠州、江门、肇庆等城市转移。二是由大湾区向粤东西北地区转移,目前广东已建立起70多个产业转移园。三是向泛珠三角区域范围内的福建、江西、湖南、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等8省区以及东盟等境外区域转移。在中美经贸摩擦以及国内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的形势下,大湾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呈加速向东盟转移态势,承接大湾区产业转移的竞争日益激烈。

全球供应链重构加速影响深远。当前,美国发动的贸易战和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蔓延严重冲击了全球价值链、产业链、供应链,影响跨国公司在全球生产布局,驱动全球供应链重构。产业链回迁与转移加快,从转移路径看,呈现出以我国为重点,主要向欠发达国家(地区)转移、局部向发达国家(地区)回流的双路线格局,劳动密集型产业链向东盟国家转移,部分高技术产业和产业链高端环节向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地区)回流。未来全球经济格局将发生深刻变革,如何主动融入重构的全球供应链是国内各地区面临的重大挑战。

第三节  重大意义

建设先行试验区,有利于广西在新格局下探索多重国家战略联动发展经验。广西是国家多重战略叠加重点区域,打造先行试验区,有利于在新发展阶段下,助推大湾区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两大区域联动发展,实现“1+1﹥2”的效应,为广西区域经济协调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为探索用好多重国家战略、实现高质量发展积累经验。

建设先行试验区,有利于广西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以先行试验区为平台,充分利用“两湾”资源禀赋,高质量精准承接大湾区外溢产业,可以为玉林市引进更多的优质项目,带来巨大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技术流和人才流,与大湾区形成优势互补、协同配套、联动发展的产业分工合作格局和内外循环的产业生态系统,有利于玉林市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在区域合作竞争中加快崛起和跨越发展,成为广西新的经济增长极。

建设先行试验区,有利于广西构建全方位高水平开放新格局。通过建设先行试验区,充分发挥玉林市在广西实施“南向”和“东融”战略的支点作用,探索连接大湾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和东盟的产业合作新模式、新路径、新体制,构建上中下游紧密合作的产业链、供应链,在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中发挥引领作用,打造成为西部开放新高地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先行区。以先行试验区建设为契机,依托广西与东盟国家深入合作的基础,以及大湾区作为国内外向度最高、参与国际经济合作最活跃的优势,加快推进“两湾”联动与融合发展,提升“两湾”内循环能力,增强与国际循环的有机衔接,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推动广西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建设先行试验区,有利于促进玉林市新时代实现转型升级新跨越。玉林市经济总量在全区排位靠前、潜力大,区位优势明显,“通江达海”的开放格局已初步形成。打造先行试验区,有利于促进玉林市机械制造、新材料、大健康、服装皮革等四大优势产业优化升级,培育发展新优势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促进玉林市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跨越式发展,形成创新发展、融合发展的“广西模式”和“玉林经验”。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按照“建设壮美广西  共圆复兴梦想”的总目标总要求,深入贯彻落实“三大定位”新使命和“五个扎实”新要求,坚持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充分利用玉林市作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重要节点城市的区位优势,主动衔接《广西全面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总体规划(2018—2035年)》,在“融”字上做文章,在“合”字上下功夫,主动探索内外循环的产业生态系统,率先推动玉林市机械制造、大健康、新材料、服装皮革等优势产业转型升级,打造“两湾”产业融合发展先行试验区,推动“两湾”联动发展。利用“两湾”资源禀赋,联动承接大湾区产业外溢,深度融入“两湾”新兴产业链,积极探索新型“飞地经济”和产业链供应链多种合作模式,全方位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加强高品质公共服务供给,培育现代特色农业、轻工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等新的优势产业,促进现代物流、现代金融、文化旅游和其他生产性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最终建成以大湾区产业转移承接示范区为核心,以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先行区、“两湾”枢纽和重要节点城市、“两湾”民营经济合作先行区为支撑的“一核心三支撑”产业融合发展体系,为广西全面对接大湾区建设,探索“玉林模式”,积累“玉林经验”。

第二节  战略定位

大湾区产业转移承接示范区。发挥国家级桂东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区位和政策优势,加快集聚优质资源要素,规划建设桂东南物流中心、粤桂冷链物流玉林枢纽,建设桂东高端制造业总部基地、原材料生产基地、轻工业制造集群、临海产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打造专业工业园、特色专业市场、“飞地经济”等“两湾”产业协同发展新平台,全面建设大湾区产业转移承接示范区。

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先行区。把握全球产业分工合作调整新趋势,全面推进玉林市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与大湾区产业转型升级的深度对接。在玉林市拥有良好产业基础的先进装备、新材料、服装、中医药、香料等优势领域,率先构建“大湾区研发—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玉林)制造—东盟组装+市场”产业链供应链合作模式,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先行区。

“两湾”枢纽和重要节点城市。加强综合交通基础设施整合,完善集铁路、公路、民航、水运为一体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打造桂东南地区参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珠江—西江经济带建设、对接大湾区建设的重要通道和区域枢纽。借力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以海带陆、向海发展,积极对接海南洋浦港和湛江物流枢纽,积极发展大宗散货和冷链运输。推进生产服务型和商贸服务型枢纽建设,强化要素汇聚、产业融合功能,建设面向“两湾”辐射带动力强的区域枢纽城市,力争成为国家物流枢纽节点城市。

“两湾”民营经济合作先行区。依托“两湾”民营经济发展活跃的基础,充分发挥玉林市重商亲商的传统优势,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落实民营企业绿色通道制度,强化惠企政策落地执行,深化民营经济示范市、示范县(市、区)、示范园区、示范镇建设,着力培育壮大一批民营经济市场主体和产业集群。大力开展“三企入桂”等专项招商活动,以更加开放合作的姿态吸引大湾区优质民营企业到玉林市投资兴业,全力打造“两湾”民营经济合作先行区和全国民营经济先行示范市。

第三节  发展导向

深化改革创新驱动。吸收和借鉴大湾区的经验做法,坚持问题导向,着力通过深化改革解决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促进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加快发展,形成有利于创新发展的市场环境、产权制度、投融资体制、分配制度、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机制等。

联动承接产业外溢。结合玉林市主要产业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重点产业,主动承接大湾区外溢产业,打造专业产业园,借力发展四大优势产业,积极培育新兴优势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充分利用玉林市的要素禀赋优势,主动融入“两湾”资金、土地、人力、交通、环境、技术等产业要素体系,推动“两湾”产业要素向玉林市快速集聚,实现要素大贯通、大融合,把玉林市的要素禀赋优势转化为“两湾”产业融合发展的经济优势。

深度融入新兴产业链。主动融入大湾区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体系,积极融入“两湾”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全面提升“两湾”新兴产业优势互补、协同配套、融合发展水平。

东南西北四向发力。“东向”重点融入大湾区战略,高质量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南向”重点融入“一带一路”和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全面扩大对外开放发展成果;“西合”重点融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积极对接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核心城市,在服务自治区强首府战略中拓展新机遇;“北向”重点融入珠江—西江经济带建设,扩大向北合作发展空间。

专栏1  “四向”战略

东融战略。夯实“东融”重要通道和区域枢纽战略地位,主动对接和融入大湾区建设,全面打造大湾区产业转移承接示范区。

南向战略。重点融入“一带一路”和西部陆海新通道国家战略,加快龙潭产业园区、铁山港东岸码头建设,打造玉林市临海大工业平台和向海经济新通道。加快对接海南自由贸易港。申报设立玉林保税物流中心,条件成熟时推动升格为玉林综合保税区。争取国家支持玉林市申报设立一类口岸。

西合战略。加速连接南宁的高铁、高速公路建设步伐,全力支持在南宁设立总部的大型民营企业和国企在玉林市布局功能性投资项目,加快融入自治区强首府战略。充分利用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优惠政策,加大面向东盟国家开放发展力度。

北联战略。全面融入珠江—西江经济带建设,加强与桂北城市间的合作,加快推动张海高铁桂林经玉林至湛江段,平南经容县至信宜、贵港经兴业至博白等高速公路规划建设,建成荔浦至玉林高速公路,打造玉林北上新通道,形成北向共谋开放、共赢发展的开放合作格局。

营商环境对标对表。对标大湾区营商环境,持续推进“放管服”、行政审批、商事制度和税收征管体制等改革,打破政策壁垒和制度藩篱,探索产业来源地“政策漫游”,努力打造比肩大湾区的一流营商环境。

第四节  发展目标

到2022年,先行试验区在推进“两湾”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区域协同联动、优化营商环境、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和进一步扩大开放等方面取得阶段性成果,机械制造、新材料、大健康和服装皮革产业率先实现融合发展,“两湾”融合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对接“两湾”前沿阵地的作用逐渐凸显。出台一批支持先行试验区发展的配套政策,建设和完善一批重大互联互通基础设施,打造一批示范性项目和重点园区,先行试验区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到2025年,先行试验区基本建成。经济发展充满活力、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基础设施高效互联、营商环境不断优化、生态环境更加美丽,形成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和全面开放新格局,成为支撑北部湾崛起的重要增长极。机械制造产业、新材料产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服装皮革产业发展成为涵盖印染、纺织、制衣、设计、商贸和物流等全产业链的千亿元产业,大健康产业和新兴优势产业均形成200亿元产值规模,“两湾”融合产业总体贡献值超过50%。桂东南中心城市基本建成,基本构建起支撑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机械制造、新材料、大健康和服装皮革等四大产业集群,建成具备全国竞争力的国家级先进装备制造基地、国家重要金属新材料和新能源材料产业基地、国家重要大健康产业基地。

到2035年,先行试验区全面建成。综合实力和竞争力进一步提升,产业分工协作格局和全面开放新格局不断巩固,经济质量优势显著增强,融合发展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机械制造产业实现2000亿元产值,新材料产业实现3000亿元产值,大健康产业实现2000亿元产值,服装皮革产业实现1000亿元产值,新兴优势产业实现500亿元产值。建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基地、金属新材料和新能源材料产业基地、大健康产业基地。

第三章  产业融合空间布局

立足现有产业和载体基础,着眼区域产业分工布局,发挥玉林市区位和资源优势,构建高效协调、导向清晰、融合发展的“一通道一走廊四板块”产业融合发展新格局,探索“飞地经济”试验新空间,形成“两湾”全面融合发展的良好布局。

图1  先行试验区产业融合空间布局图

一通道。串联324国道上的玉北大道、玉容一级公路、高铁新城、福绵机场和沿线商贸物流节点,以及沿线的兴业县、福绵区、玉州区、玉东新区、北流市、容县等县(市、区)布局的产业园区,包括玉林新材料生态产业园、玉柴工业园、玉林(福绵)节能环保产业园、玉林经济开发区、五彩田园、广西北流日用陶瓷工业园、广西(北流)轻工产业园、容县经济开发区等,形成“两湾”产业融合大通道。

专栏2  “两湾”产业融合大通道

北流市依托广西(北流)轻工产业园和高铁新城,重点承接发展陶瓷、林产化工、轻工材料、精细化工、电子信息、现代物流、节能环保等产业,打造桂东南先进制造业及服务业基地、生态休闲旅游度假城市。

福绵区依托玉林(福绵)节能环保产业园、玉林(福绵)生态服装皮革产业园、玉林市装配式建筑与绿色建材生产基地,重点承接服装皮革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新型建材产业、表面处理产业,加快发展现代特色服务业,打造“两湾”服装皮革产业融合示范区、现代特色服务业集聚区。

容县依托容县经济开发区,重点承接农业机械、生态林业、大健康产业、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打造岭南区域健康养生中心和文化交流中心。

兴业县依托大平山健康食品产业园和玉林新材料生态产业园,重点承接大健康产业、纳米新材料产业和化工产业,打造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广西高端碳酸钙产业示范基地。

一走廊。以广西(北流)轻工产业园、玉林(福绵)节能环保产业园、广西先进装备制造城(玉林)、玉林中医药健康产业园和龙港新区玉林龙潭产业园区为核心节点,打造集全国一流装备制造基地、全国一流金属新材料和新能源材料产业基地、全国一流轻工业园区和全国一流中医药健康基地为一体的工业振兴走廊。

专栏3  工业振兴走廊

全国一流装备制造基地。以广西先进装备制造城(玉林)为核心载体,以玉柴集团为龙头,重点推进与珠海西部生态新区开展先进装备制造业合作、与佛山粤港澳合作高端服务示范区和惠州潼湖生态智慧区开展智能制造合作、与中山翠亨新区开展高端装备制造业合作,促进“玉林制造”向“玉林智造”升级。

全国一流金属新材料和新能源材料产业基地。依托龙港新区玉林龙潭产业园区,引进大湾区战略资本,打造新材料、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临港经济等特色产业集群。重点发展锂电新材料、高端铜材、高端不锈钢、精品家电钢等产业,与周边金属冶炼园区错位发展,建设技术先进、绿色环保的金属冶炼及深加工园区,加快打造全国重要的金属新材料和新能源材料产业基地。

全国一流轻工产业园区。以广西(北流)轻工产业园和玉林(福绵)节能环保产业园为核心载体,促进广西(北流)轻工产业园五大片区专业化、差异化发展,推进与大湾区轻工产业协同发展。以玉林(福绵)节能环保产业园为示范,打造涵盖印染、纺织、制衣、设计、销售、商贸、物流等全产业链的千亿元产业集群。

全国一流中医药健康产业基地。依托国内最大的封闭式药材交易中心玉林银丰国际中药港、玉林中医药健康产业园,围绕重点企业,充分发挥南方药都—中药港品牌优势,以中国(玉林)中医药博览会为平台,打造与大湾区联动发展的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基地。

四板块。即玉北都市核心板块、博白特色融合发展板块、陆川特色融合发展板块、沿海融合发展板块。

玉北都市核心板块。以玉州区、玉东新区、福绵区城区和北流市城区为核心,实施玉林市大城市发展战略。依托高铁新城和空港基础设施优势,城市核心区高端商务服务优势和对接大湾区综合交通优势,增强要素集聚、科技创新、文化引领和综合服务功能,完善金融商务、商贸服务、人力资源服务、生活服务等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大力发展高铁经济、空港经济和总部经济,吸引大湾区企业设立区域性研发、设计、经营中心,提升玉林市作为区域经济中心的引领示范作用,建成宜居、宜业、宜游的核心板块。

博白特色融合发展板块。依托博白县工业集中区,以城南产业园节能环保产业区为载体,主动承接大湾区服装皮革产业转移,培育服装产业集群,打造两湾纺织产业合作园区。以亚山林产产业园林产品综合经销物流园为载体,打造林产加工产业集群。以城东工业园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基地为载体,打造健康食品产业集群和大湾区优质食材供应基地。

陆川特色融合发展板块。充分利用生猪、蔬菜等特色农产品优势,为大湾区提供优质农产品。以陆川县工业园区(北部工业集中区)、北部工业集中区A区、龙豪创业园(B区)、东融产业园(C区)等一区三园为载体,围绕新型建材、电子配件和服装加工等产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承接大湾区产业转移,深化粤桂跨省区合作,将陆川特色融合发展板块建设成为生态文明示范区、粤桂跨省流域经济生态合作试验区。

沿海融合发展板块。依托龙潭新区玉林龙潭产业园区,完善铁山港东岸码头交通体系,打造特色材料专业港,打造以铜基新材料、不锈钢、新能源材料为主的全国重点金属新材料和新能源材料产业基地。积极参与区域分工,构建港口运输、仓储、流通加工、配送等物流体系,发展大宗商品仓储物流。加快发展向海经济,融入“两湾”沿海经济带,打造面向东盟的重要出海通道和临港工业示范区。

第四章  加快承接发展“大湾区”外溢产业

第一节  融合大湾区产业发展路径

大湾区产业体系完备,集群优势明显,经济互补性强,香港、澳门服务业高度发达,珠三角九市已初步形成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大湾区产业主要由四大组团构成,各组团产业特征明显。

第一组团深莞惠产业发展特征:大湾区最强组团,土地使用效能高。

第二组团广佛肇产业发展特征:汽车、房地产为主的传统产业受到冲击,新动能仍待挖掘。

第三组团珠中江产业发展特征:支柱产业分散,产业优势不足,中山新区迎来东西岸链接利好,珠海发展旅游产业集群优势明显。

第四组团港澳产业发展特征:高度服务业导向,金融、商务、科研优势明显,产业转化能力弱。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尤其是大湾区市场需求为导向,按照“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的要求,针对大湾区11个城市的支柱产业进行精准招商,围绕广西重点承接的电子信息、汽车、机械、医药、食品、服装皮革、新材料、新能源8大产业转移,以及重点发展的高品质钢、精铜、新型建材、新材料(钙基)、林板材、果蔬加工6大产业,结合玉林市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全面推动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培育形成新的优势产业,加速外溢产业和项目承接落地,形成与大湾区合作紧密、“两湾”深度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形成“引进来”和“走出去”统筹协调的产业两湾融合发展格局。

第二节  推动千亿元产业集群融合升级

(一)加快融合大湾区先进要素,推动机械制造业智能化转型。

打造机械研发生产融合示范基地。依托广西先进装备制造城(玉林)、玉柴工业园等重大平台,以玉柴集团为龙头,以内燃机为重点,积极对接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的大型装备企业及研发中心等配套企业,联合打造动力机械研发生产示范基地,推动机械工业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发展,拓展发动机上下游产业链,形成“零部件—整机—终端”一体化装备制造系统,构建内燃机全价值产业链。

建设新能源生产融合示范基地。重点围绕新能源汽车和燃料电池,积极对接珠三角新能源整车基地,加强与大湾区技术领先企业合作,共建新能源汽车研发中心。加快延伸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条,建设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园、表面处理产业园和燃料电池产业园,引进大湾区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生产配套企业,打造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集聚区。

推动农机装备产业优化升级。依托广西先进装备制造城(玉林)和容县现代农机装备产业园等重大平台,以玉柴集团、五丰机械为龙头,以智能粉垄深耕深松机制造等先进农机装备项目为抓手,积极引进大湾区科研团队,加快促进现代农机装备产业优化升级。

打造现代环保装备产业集群。依托装备制造技术优势和节能环保产业基础,围绕服装皮革、新材料、建材等重点产业领域环境污染难点问题,引进大湾区环保装备行业龙头,联合攻克一批污染治理关键核心技术,积极建设环保专业化园区,推动产业集聚发展。

打造军民融合产业示范基地。深化与大湾区研发机构在发动机、人工智能设备、通用航空器等领域合作。支持玉柴集团与大湾区相关企业合作,共同投资建设军用发动机、军用特种车轮胎等重点项目,打造军民融合产业示范基地。搭建玉林市军民融合服务平台,争创广西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

推动与大湾区创新链融合。大力推进“大湾区总部+玉林基地”“大湾区研发+玉林生产”合作模式,联合开展机械制造关键技术、关键零部件和产品研究,重点发展以工业机器人为主的智能装备制造产业,大力发展增材制造和高档数控机床产业,推进智能制造技术研发与应用。

专栏4  机械制造产业链

内燃机产业链。以玉柴集团为依托,以广西先进装备制造城(玉林)升级发展为支撑,增强本地零部件配套能力,支持玉柴集团等重点企业引入凸轮轴、国六发动机后处理载体等配套项目,加快玉柴国六发动机等重大项目建设,推动工程机械、内燃机本地配套率分别提高到60%、50%。加快新产品研发,支持玉柴集团研发非道路T4柴油发动机、船电发动机等新产品。依托玉柴集团,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重点发展燃料电池业务及配套产业。

(二)加快融合大湾区市场要素,推动新材料产业跨越发展。

发挥龙潭产业园临海大工业产业基地优势,依托正威集团、柳钢集团和华友集团等行业龙头企业,以新能源材料、铜基新材料、不锈钢新材料3个千亿元级产业链为支撑,聚焦机械、汽车、轨道交通和航空航天等领域,打造原材料保障可靠、冶炼基础雄厚、精深加工能力较强的高端新材料产业链,建设国家重要的金属新材料和新能源材料产业基地。到2025年,新材料产业实现1000亿元产值;到2035年,新材料产业实现3000亿元产值。

建设新能源汽车新材料产业融合基地。以建设70万吨锂电新能源材料一体化产业基地为重点,对接大湾区新能源汽车储能材料产业,围绕储能与新能源汽车等领域需求,重点发展大容量长寿命储能电池正极材料、负极材料、以及低成本高质量的电池级碳酸锂、三元前驱体等。以镍材料为基础,结合新能源汽车以及其他新兴储能材料的发展趋势,对接大湾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需求,大力发展结晶硫酸镍和高镍三元等电动车电池主原料生产。

建设南方高品质钢材料生产融合基地。加快推进广西柳钢中金不锈钢有限公司500万吨不锈钢基地、高端不锈钢制品产业基地等重大项目建设,大力引进大湾区资本和技术,重点发展高强度汽车板材、汽车动力系统钢材、高标准轴承钢、齿轮钢等高性能专用特种优质钢材。在生产日用不锈钢基础上,提升高性能不锈钢材料性能及制备技术水平,拓展精品家电钢、现代建筑装饰用钢等高品质不锈钢材料下游产业链,开发生产广泛应用于汽车工业、海洋工程、轨道交通、环保工业等领域的高附加值产品,打造南方高品质不锈钢制品产业集群。

建设铜基新材料生产融合基地。加快正威广西玉林新材料产业城、铜精深加工等重大项目建设,大力引进大湾区相关配套企业,重点发展精铜深加工材料,开发低氧光亮铜杆、高铁牵引供电系统用接触网线、精密铜线系列等金属新材料。探索与大湾区物流企业合作建设国家级有色金属交割仓库、有色金属新材料及稀贵金属智慧物流中心。与大湾区新材料产业创新链融合。整合新材料科技与产业资源,打造从基础研究、技术原型、关键技术、共性技术、产品形成到价值实现的“学”、“研”、“产”创新链,促进产业技术研发与转化的创新体系建设,打造全国新材料创新高地。

专栏5  三大千亿元级新材料产业

新能源材料千亿元产业链:以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三元正极材料为核心,重点开发锂电新能源材料、新型储能材料等产品,推进华友控股集团玉林70万吨锂电新能源材料等项目建设,引进大湾区相关配套企业,打造形成精炼—化工—材料一体化新能源电池材料产业。

铜基新材料千亿元产业链:打造铜精矿—电解铜—铜材加工—铜材应用产品的铜精深加工全产业链。依托正威广西玉林新材料产业城,补齐铜带、铜棒、铜箔等铜材加工产业短板。积极引进大湾区相关企业,发展电力电器设备、精密控制线缆、电机马达等终端产品。

不锈钢新材料千亿元产业链:打造不锈钢冶炼—轧制—精深加工—应用制品全产业链。以广西柳钢中金不锈钢有限公司等企业为依托,重点推进柳钢中金镍铁冶炼及不锈钢冷轧等项目建设,加快新型合金、高密度合金等材料的产业应用,引进大湾区企业在玉林市布局建设下游应用项目,打造南方高品质不锈钢制品产业集群和国内重要的不锈钢新材料研发制造基地。

(三)加快技术和服务体系融合,推动健康产业跨区分工合作。

打造南方中医药生产示范融合基地。以玉林中医药健康产业园为载体,积极引进大湾区中医药行业龙头企业,重点发展中药提取浓缩液、中药浸膏预浓缩、中药颗粒剂等高品质中药提取物。利用“陆川橘红”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品牌,开发功能性养生保健产品。积极对接大湾区生物医药产业资源,打造集中药材种植,药材(香料)交易,中药饮片加工,中成药生产、仓储、物流、质量监管等为一体,面向国内、辐射东盟的南方中医药(香料)生产基地。

打造大湾区健康食品供应基地。依托容县经济开发区、玉林经济开发区、陆川县东融产业园(C区)、博白县工业集中区、兴业县大平山健康食品产业园等重点园区,做大做强“陆川猪”、“北流荔枝”、“博白桂圆肉”、“容县沙田柚”、“玉林香蒜”等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认证品牌,积极引进大湾区大型企业集团,支持龙头企业与大湾区研发机构在传统食品深加工、特色食品工程等方面开展合作,加快食品产业向精深加工方向转型升级,打造区域性先进食品加工业基地,成为大湾区健康食品供给主要基地。

与大湾区大健康产业创新链融合。充分发挥“南方药都”品牌优势,重点推进与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广州科学城、中新广州知识城开展合作。依托南药种苗生产中心,与港澳共建中药检测中心,研究制定中药材及中药饮片品质与安全相关标准,开展中药品质与安全检测等方面合作。加强与大湾区相关企业开展健康养老服务合作,支持大湾区大型企业以独资、合资、合作、并购等多种形式兴办养老机构,打造健康养老产业集聚区。

专栏6  大健康产业链

打造全新的中药材(香料)产业链。依托中国中药协会、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等国内行业协会、行业龙头企业和本地龙头企业,大力实施“工业化”和“品牌化”工程,打造集中药材种植,药材(香料)交易,中药饮片加工,中成药生产、仓储、物流、质量监管等领域为一体,面向全国、辐射东盟的南方中医药(香料)生产基地。

优化健康食品产业链。针对大湾区高品质生活需求,加大健康食品产业招商引资力度,围绕畜类、禽类、果蔬类和粮油类等规模化、特色化产品资源,构建种养业与精深加工业一体化和高效融合发展的新产业格局。

(四)加快全产业链和环保融合,推动服装皮革定制化生产转型。

建设服装皮革产业协同示范基地。以玉林(福绵)节能环保产业园、玉林(福绵)生态纺织服装皮革产业园、陆川县龙豪创业园、玉林豪丰先进制造表面处理基地等为载体,加快打造北流—福绵—博白—陆川服装皮革产业承接带,承接大湾区服装皮革专业镇全产业链转移,重点发展服装皮革产品设计及加工、服饰配件(及辅材)和产品包装等行业,打造面向大湾区的服装皮革生产基地。

与大湾区服装皮革产业创新链融合。强化与大湾区服装院校、科研机构合作,围绕环保标准和市场需求,改进生产工艺,创新制革技术。加快建设中国—东盟服装皮革展示交易中心等商贸物流园区,推动现代服装皮革物流业发展,打造集印染、纺织、智能制衣、设计、销售、商贸、物流等为一体的服装皮革全产业链。

专栏7  服装皮革产业链

以产业园区为依托,引进织布、纺纱、印染、智能制衣等服装皮革上下游产业,打造涵盖印染、纺织、智能制衣、设计、销售、商贸、物流等全产业链的千亿元产业集群。

第三节  加快融入科技创新和转化体系  培育壮大新的优势产业

(一)打造现代轻工产业集群。

按照轻工绿色智慧产业集群标准,以玉林(福绵)节能环保产业园、广西(北流)轻工产业园为示范,主动对接、协同大湾区轻工业产业集群转型升级,重点发展日用化工、日用家电、五金水暖、服装皮革、建筑陶瓷、生活木制品及塑料制品、消费电子等消费轻工业产业;积极打造特色产业镇,重点以陶瓷小镇、牛仔小镇为示范,主动对接大湾区专业镇,采取“镇盯镇”模式驻镇招商,寻求产业协同发展机会,打造轻工业产业集群。

(二)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培育新一代电子信息业。在智能家居、电子产品、通信工程、光电传感技术等重点领域及其关键环节,加强与大湾区相关企业协作,实施一批电子信息产业重大工程,打造电子信息产业跨区域产业链、供应链和创新链。

培育生物与新医药产业。围绕生物技术产品、医药生物技术产品等培育一批重大产业项目,打造集中药材种植、加工、贸易为一体的国际健康产业名城、国家生物医药重点地区。

专栏8  战略性新兴产业

前沿新材料产业:加快发展纳米碳酸钙等钙基新材料产业,编制好碳酸钙“产业树”全景图,积极引进大湾区企业参与绿色建材、塑料、橡胶、涂料、高分子材料等下游产业,以及开发纳米碳酸钙、超细、复合改性等功能性钙基新材料产品。

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引进大湾区企业重点发展高端数控装备、轨道交通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工业机器人,推动本地配套率提高到30%,打造高端装备产业集群。

数字经济产业:培育玉林市本地市场规模促进数字经济产业快速发展,坚持行业引领与所在地发展相结合,引进大湾区企业大力发展智慧教育、智慧停车、智慧物流、云计算等数字经济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电子信息产业:以同方计算机有限公司、广东龙芯中科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广东三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蓝石环球区块链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为龙头,推动玉林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布局。

第四节  积极融入大湾区市场  加快发展现代特色农业

加快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按照“组织化、设施化、标准化、集成化、产业化”要求,开展现代特色农业产业提升行动,推进绿色、有机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推进畜禽、奶水牛和特色优势水产品规模养殖、生态养殖,打造一批“广西第一、全国有名”的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吸引大湾区拥有先进技术的企业到玉林市投资,加快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冷链物流和品牌建设,发展农村电商、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健康养生等新产业新业态,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健全完善农业标准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认证、检测、追溯和应急体系,把玉林市打造成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和中国南方农谷。

打造大湾区优质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以水稻、荔枝、龙眼、沙田柚、三黄鸡、生猪、水产养殖等特色优势产业为重点,加快推进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和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等“三品一标”认证,打造一批适应大湾区消费需求的高端农产品品牌。大力建设绿色优质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加快形成一批蔬菜生产基地和生态循环养殖产业园,打造一批面向大湾区的“菜篮子”、“果园子”、“米袋子”基地。建设农产品产地集配中心、水产品空中运输走廊、南北果蔬流通集散基地,大力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提升农产品冷链流通标准化水平。加快构建“互联网+农业”生产经营模式,与大湾区大型电子商务平台合作建设特色农产品网络平台,提升拓展面向大湾区的快速农产品电商物流,开辟玉林市至大湾区农副产品绿色通道,打造面向大湾区的特色农产品主要集散地。

第五节  发展完善现代服务业体系

(一)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

加快完善玉林市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玉林空港物流产业园、玉林国际陆港、桂东南分拨中心综合智慧物流园(北流)等规划建设,进一步降低企业物流成本,吸引进出口企业入驻,争创国家级生产服务型和商贸服务型物流枢纽承载城市。

打造大宗商品多式联运产品集散地。整合玉林市现有公路、铁路、水运、航空和管道五大物流通道。玉林保税物流中心前端与广西先进装备制造城(玉林)、玉林中医药健康产业园、龙港新区新材料产业集中区和福绵服装皮革产业聚集地建立工业物流汇集渠道,后端与高速铁路、高速公路、机场、北部湾港、西江航运等节点之间打通横贯“两湾”的大宗物流通道,重点贯通“大湾区—玉林综合保税区—龙港新区—北部湾港”双向货运大动脉。

发展“两湾”融合物流服务体系。科学制定物流业发展规划,大力支持大湾区物流企业投资发展标准化物流,鼓励玉林优势产业渐进式采用供应链管理体系。鼓励物联网等技术在多式联运、物流精细化管理和保税物流中的应用,推动“物流园区—物流中心枢纽—配送中心”全程智能物联网体系建设,完善粤桂及跨境物流公共信息共享平台。

打造粤桂冷链物流玉林枢纽。在夯实大湾区“菜篮子”、“果园子”、“米袋子”的基础上,聚焦农产品产地“最先一公里”,优先在绿色优质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基地、认证蔬菜生产基地和生态循环养殖产业园投资建设一批产地型冷库。加快多产业“互联网+全冷链”战略步伐,统筹农产品、高端消费品和医药等多品类冷链货物的双向流动,探索经玉林市跨省跨区冷链班列等高效率集约化冷链物流试点,积极创建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

推动设立玉林综合保税区。加快推进玉林综合保税区的规划、申报设立工作,依托多式联运保税物流中心,推动实现玉林市优势产业出口货物本地化报关。积极参与“两湾”产业链整合,大力开展保税加工业务。鼓励本地优势产业在综合保税区开展保税服务业务,重点引导机械制造和中药制药产业开展研发、检测、维修型保税服务业务。以玉林综合保税区为基础扶持开展保税展销业务,着力发展外向型会展业,进一步提高中小企业商机博览会(中国·玉林)、中国(玉林)中医药博览会、中国(北流)国际陶瓷博览会等展会的国际化水平。

(二)加快发展现代金融业。

吸引“两湾”金融机构在玉林市设立分支机构。深入实施“引金入玉”战略,加快对接“两湾”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和金融综合服务体系,鼓励符合条件的银行、证券、保险、期货、金融租赁公司、消费金融公司等金融机构到玉林市设立分支机构,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拓宽企业投融资渠道。

加快推动龙头企业挂牌上市。争取开展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对接大湾区金融试点,积极对接大湾区证券业、期货业机构,为企业提供债券发行、挂牌上市等服务。引导和支持符合条件的玉林企业挂牌上市。

积极开展面向东盟的跨境金融合作。加强与大湾区金融机构对接,积极开展跨境金融合作,支持企业面向东盟开展跨境投融资、资产管理和财富管理等业务,开通跨境金融服务“绿色通道”,提升玉林面向东盟的跨境金融服务功能。

(三)繁荣发展文化旅游业。

确立有利于“两湾”融合的文脉。立足玉林市与“两湾”文化同根同源、相通相融的基础,开展文脉研究、提炼与确立,充分发挥玉林文脉在“两湾”融合中的特殊作用。围绕文脉构建现代文脉产业谱系,以文脉产业谱系的推广、建设和运营,凝聚“两湾”发展共识,将玉林市打造成“两湾”文脉融合发展高地。

打造面向大湾区的康养旅游度假胜地。加快全域旅游发展,依托大容山国家森林公园、六万大山森林公园、都峤山、勾漏洞、铜石岭国际旅游度假区、鹿峰山天外天景区等优质生态资源,大力发展康养旅游。瞄准大湾区旅游大市场,以5A级标准加快完善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学习借鉴大湾区旅游经营管理先进经验,积极开发夜间产品、度假产品和体验产品。多管道、多视角强力传播及推广容县“中国长寿之乡”品牌,加快规划建设康养小镇,把玉林市打造成为面向大湾区的岭南山水特色长寿旅游胜地、长寿养生福地和长寿文化圣地。推动玉林市与大湾区在中医骨科治疗、康复理疗、健康养生、中医人才培养等领域开展务实合作,打造面向大湾区最具吸引力的康养旅游度假胜地。

打造大湾区田园旅游休闲度假“后花园”。依托五彩田园,重点发展田园旅游,加大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项目引进力度,吸引大湾区资本和专业机构投资运营,利用“互联网+”、“旅游+”、“生态+”等模式,推进农村田园与旅游、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加强“田园+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集中连片建设高标准农田,打造主题鲜明、风景优美、体验丰富的特色田园旅游产品,打响“五彩玉林  田园都市”品牌,打造集休闲观光农业、生态旅游、田野体验、田园生态居住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

联合培育特色文化体验旅游。依托南流江“海上丝绸之路”遗址遗迹、容县经略台真武阁、容县民国将军故居群、客家围屋建筑群等特色资源,充分挖掘玉林“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客家文化、玉商文化、侨乡文化、乡贤文化等文化内涵,积极开发夜场表演、焰火晚会、水幕喷泉表演等特色文化体验产品。加强与深圳客家文化节、香港客家文化节、澳门客家文化节对接,扩大玉林国际旅游美食节、博白客家文化旅游节的品牌影响力,打造世界客家文化体验旅游目的地。加快对接大湾区文化旅游市场,打造联通大湾区的特色文化旅游精品路线,联合开展招商引资、旅游节庆宣传和旅游产品推介,共同开拓国内外市场。

专栏9  全域旅游工程

文脉融合工程。开展玉林市文脉研究、提炼与确立,充分发挥玉林市文脉在“两湾”融合中的特殊作用,提升“两湾”融合文化向心力。传承和发扬岭南文化、客家文化、侨乡文化等优秀文化,形成文化产业体系。

大湾区度假胜地。打造提升五彩田园、大容山国家森林公园、六万大山森林公园、都峤山、勾漏洞、铜石岭国际旅游度假区、鹿峰山天外天景区、绿丰橘红山庄等文旅精品项目,建设大湾区康养旅游主要目的地。

(四)加快发展其他生产性服务业。

加快发展商务会展服务。积极搭建“东融”对外开放合作平台,对接大湾区广交会、高交会以及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泛北部湾经济合作论坛等展会平台,创新办会模式,推动中小企业商机博览会(中国·玉林)、中国(玉林)中医药博览会、中国(北流)国际陶瓷博览会等展会提档升级,积极创办中国—东盟博览会(玉林)中医药展。鼓励大湾区龙头企业、行业协会等通过市场化方式,在玉林市举办全球性和全国性会议、展览、论坛、大赛等活动。

提升发展专业服务。规范发展法律、会计、审计、税务、资产评估、校准、检测、验货等专业服务,吸引大湾区知名法律服务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入驻,推动专业服务机构参与政府投资项目和行政决策服务。

优化人力资源服务。搭建人力资源服务合作平台,加快发展人力资源招聘、职业指导、人力资源培训、高级人才寻访、人才测评、劳务派遣、人力资源外包等服务业态,完善面向大湾区的人力资源服务体系,鼓励引进一批专业化、规模化、品牌化运作的人力资源服务领军企业,探索建设覆盖各层级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数据库。

积极发展咨询服务。与大湾区大中型咨询服务机构开展合作,为政府和企业提供管理咨询、营销策划、市场调查、品牌策划等服务。加大政府购买咨询服务力度,创新完善政府采购操作执行程序,提升政府采购信息公开共享水平。

健全科技服务。积极对接大湾区高新技术产业创新链,大力发展检验检测认证、孵化育成、科技成果转化等服务,培育一批技术含量高、创新性和辐射力强的骨干企业。加强与大湾区开展联合试验孵化,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建设,推广“孵化+创投”模式,支持建设“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创业孵化服务链,建设集科技研发、人才交流、配套服务等于一体的科技服务中心。

第六节  优化“两湾”产业协同发展空间

(一)加快建设龙潭产业园。

打造特色新材料专业产业园区。按照“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发展思路,加快整合龙港新区玉林龙潭产业园区和铁山东港产业园区的交通、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以新材料为主线,大力打造铜合金、镍材料、锂材料加工、钢铁合金加工产业,建设北部湾新材料专业产业园区。

推动材料专业港建设。以新材料货物周转为重要抓手,强化与大湾区港口联动协同,带动铁山港东岸码头货物吞吐量和航线建设,将铁山港东岸码头打造成为北部湾材料专业港。

推动临海产业园延展与升级。以新材料产业为抓手,实现产业链条延展,发展循环经济,推动临海产业向机械装备、新能源汽车等高附加值产业升级。依托锂、钴、镍、铜等有色金属产业链,推动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乃至整车产业发展;依托不锈钢全产业链,以及玉柴等传统机械装备制造企业技术优势,对接大湾区机电、电子优势产业,发挥港口优势,大力发展重型机械装备制造业。

(二)规划建设一批专业工业园。

打造核心专业工业园区。高标准打造广西先进装备制造城(玉林)、玉林中医药健康产业园、龙港新区玉林龙潭产业园区和广西(北流)轻工产业园四大核心专业工业园区,培育机械制造、新材料、大健康和服装皮革等千亿元产业集群。

培育特色专业工业园区。推进玉林(福绵)节能环保产业园、玉林(福绵)生态服装皮革产业园、陆川县服装皮革产业园等一批服装皮革特色专业工业园区的建设,做大做强印染产业,补强纺织产业板块,加快服装皮革产业向高端化发展。推进容县现代农机装备产业园、陆川机电产业园等一批机械制造特色专业工业园区建设,加快提升园区产业承载能力。推进玉林经济开发区、容县经济开发区、陆川县工业集中区、博白县工业集中区、兴业大平山食品产业园、玉林(玉州)两湾产业园等一批大健康特色专业工业园区的建设,重点发展医药和健康食品生产加工产业。推进兴业新材料产业园等新材料特色专业工业园区建设。

强化重点平台对接。推进玉林市重点平台与大湾区核心平台对接,推动与广州大学城—国际创新城、广州中新知识城、广州科学城和广州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等开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制造、生命健康产业、“互联网+”产业等领域合作,推动与深圳高新区、深圳坂雪岗科技城和深圳国际生物谷等开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产业等领域合作,推动与东莞松山湖、东莞滨海湾新区等开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智能装备制造等领域合作。

图2  专业工业园区分布图

(三)大力发展特色专业大市场。

打造中国—东盟(玉林)中药材交易市场。依托玉林银丰国际中药港及现有交易场所,以广西和东南亚道地药材为主要交易品种,加快建设中国—东盟(玉林)中药材交易中心,建立中药材大数据库和质量追溯体系,探索发布中国—东盟中药材价格指数,与大湾区共建“两湾”中药材质量检测中心,加快完善中药材现货交割仓储配套设施,建设集中药材电子交易与结算、中药材信息服务、仓储物流、质量溯源、检验检测、金融服务等于一体的中药材大宗现货电子交易平台,打造连接大湾区、面向东盟的北部湾中药材定价中心和交易中心。

打造中国—东盟(玉林)香料交易市场。积极申请设立中国—东盟玉林中药材(香料)交易中心,完善香料交易市场和现代仓储物流中心基础设施,搭建香料现货交易平台,做大做强香料检验检测机构,构建香料追溯体系,推进中国—东盟香料质量标准中心建设,打造中国与东盟之间最大的香料集散地和交易平台。

打造面向大湾区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宏进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加快建立农产品电子交易平台,鼓励流通企业加强供应链创新与应用,建立线上与线下相结合、产地和销地市场相匹配、业态多元的农产品市场交易体系,打造面向大湾区的现代农产品集散中心、物流交易中心、专业配送中心、价格形成中心和信息发布中心。

(四)打造生产性创新要素集聚平台。

实施大湾区创新载体共建行动。加强与大湾区科研机构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合作,鼓励和支持大湾区相关单位在玉林建立研发中心,共同打造协同创新基地。重点支持科研平台建设,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引入大湾区高校、科研院所进驻研发设计环节,设立企业技术研发中心,进一步提高产品科技含量。重点围绕机械制造、新材料、大健康、服装皮革四大千亿元产业,加强与大湾区产学研合作,联合开展关键共性技术研究攻关。支持玉林市科研机构、企业与大湾区相关单位合作共建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创新平台,加快科研成果在玉林市本地应用落地。推动玉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及各重点开发园区与大湾区相关园区合作,打造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承接示范基地。

第五章  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先行区

主动融入“一带一路”、西部陆海新通道、大湾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等战略,以提升互联互通水平为重点,以创建“两湾”产业融合先行试验区为依托,推进全面开放,形成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开放格局,在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赢得发展主动权。

第一节  构建大湾区产业体系内循环新格局

(一)主动融入大湾区智能制造业体系。紧盯大湾区装备制造、汽车、石化、家用电器、电子信息等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导入大湾区优势资源,以承接部分生产环节为切入点,策划一批本地制造业创新发展缺环项目,促进“两湾”产业链上下游深度合作,打造兼具大湾区产业卫星城功能的“两湾”融合(玉林)先进制造基地。加强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和珠江东岸电子信息产业带等世界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对接,主动融入大湾区先进制造业部分生产环节,以珠海玉柴船舶动力股份有限公司为牵引,鼓励龙头企业将部分环节转移到大湾区,努力打造要素双向流动、产业双向协同发展体系。

(二)主动融入大湾区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加强与大湾区国家级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高新区等平台对接,围绕大湾区重点培育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高新技术产业,规划建设或改造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打造与大湾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发展的高端生产要素集聚平台。

(三)主动融入大湾区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以航运物流、旅游服务、文化创意、人力资源服务、会议展览及其他专业服务等为重点,构建错位发展、优势互补、协作配套的现代服务业体系。积极对接大湾区商务服务、流通服务等领域,引进一批大湾区生产性服务业专业机构。推动健康服务、家庭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领域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

第二节  畅通两湾产业融合开放大通道

着力构建以高铁为核心、“铁、公、空、港”四位一体的现代立体交通体系,全面提升对外交通运输能力和综合服务水平,畅通两湾产业融合开放大通道。到2025年,全面建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衔接高效的“两湾”交通重要枢纽和西部陆海新通道重要节点城市,初步建成内畅外通、辐射区域、联通四方的内陆型综合交通枢纽。

(一)完善铁路枢纽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南宁至玉林铁路建设,推动南深高铁玉林至深圳段、张海高铁桂林经玉林至湛江段“一横一纵”高铁新通道和玉林至北海城际铁路规划建设。加快实施贯穿玉林市的干支线铁路扩能改造项目,新建局部铁路支线和联络线,畅通“卡脖子”路段。

专栏10  铁路枢纽重点工程

加快南宁至玉林铁路建设,推动南深高铁玉林至深圳段、张海高铁桂林经玉林至湛江和玉林至北海城际铁路规划建设。加快推动益湛铁路永州至玉林段、玉林至铁山港铁路扩能改造、沙河至铁山港东岸铁路支线建设。

(二)畅通高速公路网络。加快构建外通内联“东融”公路网,推动一批高速公路规划建设,加强与广东高速路网衔接,完善城乡路网,推进玉林与湛江、茂名等相邻市的路网公路建设。

专栏11  高速公路枢纽重点工程

建成浦北至北流、荔浦至玉林、松旺至铁山港东岸等高速公路,加快南宁经玉林至珠海、南宁至湛江、贵港经兴业至博白、贵港至岑溪、北流至化州、博白至高州、平南经容县至信宜、梧州经玉林至钦州、广昆高速(玉林段)改扩建等高速公路建设。

(三)打造便捷高效空中通道。依托玉林福绵机场,在现有航线的基础上,进一步开通与国内重要节点城市航线。适时开通与东盟成员国城市航线。积极对接南宁临空经济示范区,推进与广西区内机场互联互通,开拓并形成支线网络。以城际铁路、公路等交通为主要方式,完善机场周边交通配套设施,优化机场集疏运条件,建设玉林市连通南宁临空经济示范区的快速运输大通道。打造对接大湾区、海南自由贸易港的区域性航空节点。加快容县、博白县通用机场项目规划建设,形成“一体两翼”航空枢纽布局。

(四)建设通江达海通道。积极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加快建成铁山港东岸码头、进港航道和疏港公路等重大工程,打造玉林—铁山港东岸出海新通道和玉林—湛江港出海新通道。积极谋划开通铁山港东岸至大湾区的航线,主动融入大湾区世界级港口群。推进联通“两湾”的内河水运通道建设,加快推进绣江复航工程等前期工作。

专栏12  水路枢纽重点工程

加快建成铁山港东岸2个10万吨级码头,加快推进铁山港东港区沙尾作业区2个20万吨级泊位及配套进港航道、绣江复航、南流江复航工程等项目前期工作,合作建设贵港港桂平港区大湾作业区,加快建设广昆高速兴业出口至贵港港东津作业区、荔玉高速北市出口至桂平港大湾作业区两条进港公路。

(五)主动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发挥现有益湛、黎湛、玉铁3条铁路的作用,推动益湛铁路永州至玉林段、玉林至铁山港铁路扩能改造和沙河至铁山港东岸铁路支线建设,全面提升铁路大通道运输能力,提升铁山港东岸集货出海能力。借力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以海带陆、向海发展,全面提升玉林市向海发展水平,助推广西向海经济快速发展。

专栏13  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

建设国际陆港。创建玉林国际陆港,积极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缩短企业货物运输时间、降低运输成本。

建设货运大通道。构建贺州—梧州—玉林—铁山港和柳州—黎塘—玉林—湛江货运大通道。

第三节  提升对外开放合作水平

紧抓国家对外开放机遇,积极融入“一带一路”、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坚持面向全球、互利共赢、优进优出,实施国内国际双向开放、双循环战略,加快形成多层次区域合作格局,提升玉林市在对外开放中的区域竞争力。

(一)探索试验“飞地经济”合作新模式。

创新“飞地经济”合作机制。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平等协商、权责一致”的原则,以整合区域产业和区域市场为重点,兼顾远近期目标和利益,充分调动政府、企业、人才等各方面积极性,加快建立“飞地经济”合作机制,支持大湾区城市在玉林市发展“飞地经济”,按照“合建”园区分别管理、“共建”园区共同管理、“租借”园区自我管理模式,通过联合出资、项目合作、资源互补、技术支持等方式,建立“飞地经济”产业合作区税收征管和利益分配机制,打造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飞地经济”合作新模式。

推动“飞地园区”建设。以重点产业园区为示范,探索“总部+基地”发展模式,与大湾区共建一批“飞地园区”,重点推进建设深圳前海—玉林“飞地园区”、佛山—玉林“飞地园区”和珠海横琴—玉林“飞地园区”,积极研究探索“飞地园区”同时享受大湾区和广西双重优惠政策。推进PPP模式嵌入“飞地经济”,鼓励合作双方采取市场化方式,共同设立投融资公司,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园区开发和运营管理。

创设“飞地孵化器”。支持玉林市在大湾区设立“飞地孵化器”,为初创企业提供低成本的市场化便利化服务。整合玉林市相关奖补扶持资金,通过股权投资等方式支持“飞地孵化器”优质初创企业发展,推动初创企业孵化成功后,整体或部分产业环节转移到玉林市,实现“飞地孵化、本地发展”目标。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完善共建共享合作机制,优化利益分配机制,探索实行区域合作股份制,在政府内部考核中,关于财政、税务、统计、环境等指标,研究探索允许合作双方考虑权责关系、出资比例、能源消费、污染物排放等因素进行协商划分。进一步明确飞出地与飞入地双方的经济和社会事务管理职能,推进自治区、市、县级政府层面简政放权,给予“飞地经济”发展足够的制度创新“特权”或优先权。赋予“飞地经济”共建园区相关管理权限,享受各级开发区优惠扶持政策。设立“飞地经济”发展专项基金,为园区建设提供融资服务。探索将飞地园区打造为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经济实体,以“计划单列”的形式在用地、环境保护、规划、财税等方面对各级区域进行平衡。

专栏14  “飞地经济”开放合作示范园区

深圳前海—玉林“飞地园区”。以玉林市重点工业园区和产业园区为载体,以科技创新和金融服务为重点,对标深圳政策、深圳标准、深圳质量和深圳速度推动建设。

佛山—玉林“飞地园区”。以龙港新区玉林龙潭产业园区和广西(北流)轻工产业园为载体,充分利用佛山产业链相对完整的优势,引入家用电器、机械装备、金属材料加工及制品、陶瓷建材、家居用品制造等优势产业。

珠海横琴—玉林“飞地园区”。以玉林中医药健康产业园为载体,借助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国际窗口作用,为玉林市中医药产品研发、检测服务及中试生产等提供技术支撑。

(二)提高与周边城市合作深度。发挥和提升玉林市作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重要城市的影响力,全面深化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城市以及柳州、梧州、贺州、肇庆、云浮等周边城市的合作。加快推进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城市之间同城化建设,通过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城市建设、通信网络、人才资金等方面的深度融合,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拓展城市发展空间。

专栏15  加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内部合作

媒体合作与交流。持续推进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合作组织广播电视交流与合作会议和走进北部湾联合采访活动,加强与北部湾城市之间的相互推广与交往。

文体合作与交流。积极承办及参与北部湾城市运动会,推动玉林市与北部湾城市群在文化、体育等方面的互动发展。

科技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北钦防产学研合作联盟建设,建立产学研合作协调机制,共建重大科技创新载体,推动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重点实验室等重大科技创新资源共享。依托北部湾国际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开展产学研合作技术对接、成果转化系列活动。

产业合作与交流。通过横向对比分析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成员城市的产业发展布局,以重大产业项目为抓手,以点带面参与北钦防一体化建设,更好地推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

(三)适时争取设立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扩展区域。向国家积极申报设立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扩展区域,支持以北海铁山港为中心、周边区域(含玉林龙潭产业园、玉港合作园、北海铁山东港产业园等园区)纳入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扩展区域范围。发挥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一带一路”建设、珠江—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叠加优势,充分利用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优惠政策和先进经验,着力打造以铜基新材料、不锈钢、新能源材料为核心,面向东盟的大宗商品资源配置基地、物流枢纽和先进制造业集聚区。

(四)深化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发展。发挥海峡两岸(广西玉林)农业合作试验区作为广西唯一对台农业合作试验区的作用,加快推进平台建设,建立共建共享合作机制,争取国家支持联合大湾区企业共建国家级科研实验室,制定相应的配套措施,在重大项目安排布局上给予倾斜支持,建立两岸农业专家常态化交流学习机制,打造桂台两岸交流合作核心区,把先行试验区建设成为高层次交流、高技术引进、高端产品培育的桂台农业合作交流平台和科技创新平台,促进玉林市农业向科技、绿色、品牌、全产业链深度转型,引领面向大湾区农产品供应基地优化升级。

(五)扩大与东盟国家经济合作。把握东盟成为我国第一贸易合作伙伴的契机,利用玉林市中药材、香料、轻工业和食品等产业与东盟国家的良好合作基础,以项目投资建设为载体,加强与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越南、文莱等东盟国家的经贸合作。发挥玉林市香料产业在全球的影响力,引进大湾区企业积极拓展亚洲国家清真食品业务,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鼓励和支持玉林市企业与大湾区企业合作在亚洲、非洲和南美洲等区域扩大中药材、香料等产品种植规模,在东盟国家投资建设轻工产品工厂,不断扩大国际贸易业务规模,做大做强“玉商”外向型经济。

专栏16  加强与东盟开发开放合作

积极参与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等合作,推动玉林企业“走出去”。支持企业积极参与境外产业集聚区、经贸合作区、工业园区、文莱—广西经济走廊等合作建设,支持企业深化海外规划和布局,开展国际合作。

积极搭建“东融”对外开放合作平台,对接大湾区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以及中国—东盟博览会等展会平台,力争将玉林市香料、药材、农产品及优势工业品纳入国家级博览会,不断提升玉林市的影响力。

第六章  强化产业融合要素支撑

依托玉林市产业基础,主动融入大湾区先进产业格局,发挥节点功能,连通“两湾”产业链,推进“两湾”生产、资本、空间、信息、能源、人力、交通、环境等产业要素的深度融合,建设“两湾”协同创新体系,持续深化区域开放协同发展的广度与深度,构建“两湾”基于产业链的双向协同新局面。

第一节  强化“两湾”产业要素支撑

积极对标大湾区产业发展核心要素,规模化聚集生产、资本、空间、人力、环境等要素,全力支撑“两湾”产业融合发展。

(一)强化生产要素支撑。

整合矿产、农产品等优势原材料资源,加快构建面向大湾区的原材料双向流动通道。搭建科研成果市场化孵化和应用平台,积极引进大湾区先进技术,扶持科技研发、技术改进,支持有条件的企业与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加快推动本地传统产业高新化。组织调配本地市场有效需求,鼓励新落户产业项目开发大湾区和东盟市场。

(二)强化资本要素支撑。

整合各级产业支持资金,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带动作用,引导产业资本、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加大对“两湾”产业的支持力度,重点鼓励企业借力资本市场,通过发行债券、设立产业发展基金、股权投资等方式加大投入力度,积极推动和引导金融机构扩大对重点产业项目的金融支持力度,以资本驱动产业,以产业支撑资本,实现产业和资本的要素融合和协同发展。

(三)强化空间要素支撑。

用好土地政策。用足用好国家、自治区对重大园区、重大项目建设的用地政策,支持产业项目建设。引导市场化产业发展综合服务平台参与耕地提质改造、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工程,主动整治腾出补充耕地指标。

激发土地潜力。通过实施国土空间规划,优化用地布局,统筹调配建设预留用地,攻坚推进征地拆迁,探索建立县(市、区)间建设用地入股税收分成统筹机制。探索建立亩均效益决定要素价格机制,科学合理设置亩均税收、亩均工业增加值、全员劳动生产率等亩均效益考核指标。

盘活空间要素。按照大湾区轻工制造业、重工业、农产品加工等产业技术标准,对标建设标准厂房。深入开展已批未建土地和闲置厂房处置专项攻坚行动,对已批未建土地,按照“全面清理、限期处置,依法依规、综合施策”工作原则稳妥推进;对闲置厂房,委托市场化招商及产业服务机构因地制宜招引产业项目。

(四)强化信息要素支撑。

加快玉林大数据生态示范产业园建设,与大湾区在农业大数据、旅游侨务大数据、健康医疗大数据等领域开展产学研合作,建设集政务信息资源整合和交换共享、政务大数据挖掘分析、信用信息整合利用、政府数据开放等功能于一体的玉林云计算大数据中心。加快对接大湾区各节点城市,积极共建跨区域信息交流与合作平台。对接大湾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开展互联网省际出口带宽扩容工程,全面提升网络质量,加快建设数字玉林、智慧玉林,实施城乡光纤网络和“广电云”基础网络全覆盖。突出5G产业规划引领,加快5G基础设施建设,以应用带动产业发展,推进5G在智慧医疗、智慧旅游、智能制造、智慧物流、智慧城市等领域创新应用。

(五)强化能源要素支撑。

加快实施电源、输配电网、油气管网、充电设施等四类重点项目,构建稳定可靠、优质高效的能源网。加快博白马子岭风电场(三期)、兴业龙安风电场(一、二期)、福绵六万山风电场(二期)、玉林天堂顶风电场、博白射广嶂风电场二期、陆川县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等并网发电。加快推进龙潭产业园电厂2×100万千瓦级热电联产等项目建设,构建玉林区域电网,进一步降低企业生产用电成本。加快推进500千伏美林扩建工程、南宁至玉林高铁(玉林段)220千伏外部电源配套工程以及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提升城市、农村电网网架水平。加快推进建设北流、容县、博白、兴业、陆川5个县(市)天然气支线管道工程。完善全市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积极布局新增建设充电插座、充电桩及智慧专用停车位。

(六)强化人力要素支撑。

打造服务先行试验区的职业教育培训基地。深化粤桂港澳职业院校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更好满足“两湾”产业融合用工需求,探索发展“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支持和推动玉林师范学院加快更名升级为大学。聚焦玉林市优势产业、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建设玉林职业技术学院,打造对接“两湾”产业融合的职业技术人才培养基地。支持龙头企业发展职业教育和培训,支持社会资本兴办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对标大湾区职业培训标准,建立一批与产业融合相配套的示范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公共实训基地。

实施面向大湾区招才引智工程。创新高端人才人力派遣机制,探索在大湾区建设“飞地”产学研机构。鼓励重点产业项目通过劳务派遣等方式吸引高端人才、技术人才到玉林市工作。创新柔性引才机制,探索人才、智力、项目相结合的人才引进机制和人力资本优先发展积累机制,建立与大湾区人才市场相衔接的人才管理机制,研究制定各类认定、培养、引进创新型人才的配套措施。用好在大湾区的玉林籍人才,研究制定“湾才入玉”支持政策,大力推动“玉商回归”、“侨商回归”。打造“展会引才”品牌,借助中国(玉林)中小企业商机博览会、中国—东盟博览会等品牌展会,配套举办技术研讨、人才交流等活动,促进参展企业与各类国际化人才交流对接。

完善面向大湾区人才交流机制。推动干部双向交流,积极开展面向大湾区的党政干部培训合作,探索建立玉林干部队伍到广州、深圳等大湾区城市交流、挂职机制,定期组织优秀中青年干部赴港澳学习培训,鼓励干部赴港澳交流学习。深入实施“港澳台英才聚桂计划”,加强与港澳台青年的科技与人文交流合作。

专栏17  人才工程

综合性大学。支持和推动玉林师范学院适时申请更名和升级为大学,加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吸引境外和大湾区比较有影响力的高校与玉林市院校对口合作,打造“两湾”融合教育聚集区。

职业教育。建设玉林职业技术学院,打造对接“两湾”产业融合的职业技术人才培养基地。深入开展产教融合工作。

引智入玉。打造优质环境,创新人才环境,加大政策保障力度,大力实施“湾才入玉”、“玉商回归”、“侨商回归”工程。

(七)强化环境要素支撑。

建立生态环境保护联防联控机制。建立健全与大湾区融合发展的生态环境保护联防联控机制,推动与大湾区城市建立“信息互通、联合监测、数据共享、联防联治”工作平台,实现联合执法、联合监测、联合应急、共同治理及协作监管。完善流域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协调处理机制,建立固体废弃物和危险废物联防联治工作机制,联合依法打击非法运输、处置固体废弃物和危险废物的行为,合作处置固体废弃物和危险废物。

推进生态环境保护重点项目共同治理。大力压减农牧业面源污染等环境容量低效消耗,压减生活面源污染等环境容量无效益消耗。深入实施九洲江水资源保护联合行动计划,完善九洲江流域生态补偿长效机制,深入推广生态补偿机制试点。灵活运用市场化运作方式,加快推进九洲江流域污染治理与生态保护、南流江水体污染防治等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重点项目实施,鼓励大湾区环保企业到玉林市参与生态环保项目建设。

严格执行产业准入标准。完善承接大湾区产业转移环境管控体系,积极推进绿色园区建设,实行严格的招商引资准入制,对“高污染、高能耗、低产出”行业,一律不洽谈、不引进、不审批,确保转入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污染物排放标准、资源节约利用要求,坚决杜绝产业转移中的资源浪费、污染扩散和低水平接盘。大力压减工业分散排污企业等环境容量低效消耗,加快化解过剩产能、淘汰落后产能,降低高耗能、高污染产业比重,推进工业高质量发展。

加强合作发展循环经济。科学高效配置环境容量,提高环境容量利用效率。依托玉林(福绵)节能环保产业园,推广低碳循环园区发展模式,建设一批废弃物综合利用试点示范工程和循环经济示范区,构建跨区域资源回收利用产业链。加强与大湾区环保技术交流,建设“两湾”环保技术与产业合作交流示范基地。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有序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和建设。大力发展污水处理再生利用,将再生水纳入区域水资源统一配置,推进水资源循环利用。

第二节  构建“两湾”协同创新体系

(一)搭建产业协同研发创新平台。支持玉林市科研机构、企业与大湾区相关单位合作共建研发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等创新平台,重点围绕机械制造、新材料、大健康和服装皮革等千亿元产业,联合开展关键共性技术研究攻关,打造协同创新基地。积极打造新一代机器人、生物技术、新能源、智能制造等高新技术研发基地,支持玉柴工业园打造国家创新中心。推动与大湾区城市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组织开展融入大湾区的科技创新合作推介活动。

(二)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孵化平台。开展科技研发、成果转化、技术转移等科技服务合作,培育一批具备较强竞争力的专业化研发服务机构和企业。重点推进玉林市中小企业创新孵化服务中心平台建设,加快建立玉林市联动大湾区的科创平台和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积极引入大湾区行业领军企业、创业投资机构、创业服务机构等,在玉林市特色产业园区、玉林师范学院和有条件的县(市、区)建设一批创业孵化载体,加快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形式孵化平台。推动玉林市重点开发园区与大湾区相关园区合作,打造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承接示范基地。建设“两湾”产业融合孵化器、驻点招商中心、转移企业公共留守处、人才引进基地、驻外商会服务中心“五合一”中心,打造以商会总部和服务中心为职能的高新技术产业协同创新平台。

(三)搭建产业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加快探索按市场化方式设立产业投资基金,重点投向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领域的初创期、成长期科技型企业,支持高新技术产业的天使投资、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搭建金融机构与产业服务平台,建立产业和项目便捷融资渠道,促进成果转化和项目落地实施。探索成立混合所有制的玉林“两湾”产业投资服务集团,打造集产业服务、产业投资、金融投资、企业商务支持和后勤服务为一体的专业化、市场化产业发展平台,为政府和招商引资产业项目提供涵盖招商、建设、运营全过程的“一站式”服务。

第七章  全面优化营商环境  加速融入大湾区

深入贯彻落实《广西壮族自治区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健全项目建设快速响应机制,缩短项目落地周期,全面优化政务服务,提高企业满意度,努力创造各类企业平等竞争、健康发展的市场环境,搭建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促进知识产权的流动和交易,为“两湾”产业融合营造一流的营商环境。

第一节  健全项目建设快速响应机制

实行“一把手”包联招商引资项目制度,对重大招商引资项目实行“一条龙”包联和审批代办服务,推动储备项目加快推介、在谈项目加快签约、签约项目加快落地、落地项目加快投产、投产项目加快达标。健全部门协同工作机制,推动项目单位编报一套材料,政府部门统一受理、同步评估、同步审批、统一反馈,加快项目落地。优化动产担保融资服务,持续提升纳税服务水平,提升涉企服务质量和效率。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畅通政企沟通渠道,建立各级领导干部挂钩联系企业工作制度,建立完善政企协商机制。

第二节  全面提高政务服务水平和效率

对标大湾区、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价体系,持续优化玉林市营商环境,进一步降低市场准入门槛,降低小微企业等经营成本。着力推动政务服务“简易办”、广西政务数据资源管理与应用改革等多项改革,构建一云承载、一网通达、一池共享、一事通办、一体安全的政务数据治理新模式,加快实现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和企业群众办事“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

第三节  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

深化市场监管综合改革,完善落实民营企业绿色通道制度,完善对新业态的包容审慎监管,实现“双随机、一公开”100%全覆盖。增加新业态应用场景等供给,营造公平规范的市场竞争环境。打破制度藩篱,积极落实各项减税降费政策,采取“一企一策、一项目一策”工作方法,实行包联包办制,精准帮扶,一办到底。优化部分行业从业条件,促进人才流动和灵活就业。

第四节  搭建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

大力引进大湾区知识产权专业服务机构,搭建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进一步提高商标注册效率,建立跨区域知识产权信息共享、配合调查机制。支持联合建立知识产权交易平台,推动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包含行政执法、仲裁、调解在内的多元化知识产权争端解决与维权援助机制。探索建立重点产业、重点领域知识产权快速维权机制,建立和完善府院联动机制,压缩执行合同、办理破产的时间和费用占比。

第八章  打造高品质公共服务体系

对标大湾区公共服务供给体系,努力提升先行试验区公共服务数量和品质,推进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医疗服务跨区合作、社会保障有序衔接、社会治理联动发展,促进“两湾”公共服务质量迈上新台阶。

第一节  推进教育资源共建共享

建立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完善跨区域就业人员随迁子女就学政策,对在玉林市工作生活的大湾区优秀人才提供优质的教育配套服务,切实保障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就地入学。加强基础教育交流合作,支持两地人才交流互动和院校对口合作,拓宽与大湾区在学术交流、合作互访、跨区域教研协作、共建教学平台等方面的渠道,不断提升教育合作水平。

第二节  创新医疗服务跨区合作机制

深化医疗服务合作,支持大湾区医疗机构在玉林市设置分支机构,推动与大湾区城市开展医院管理、医疗科技交流及医护人员培训合作。规范有序推进医联体建设,同步推进专科联盟和远程医疗协作网建设。联合大湾区医疗机构,发挥玉林市骨伤诊疗优势,吸引大湾区居民前来就诊,打通分级诊疗和绿色转院通道,实行医疗报销“绿色通道”和提供转院优质服务,实现大湾区居民社会保障卡在玉林市一卡通用。加强公共卫生合作,完善传染病疫情信息通报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联防联控机制,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协同处置能力。

第三节  推进社会保障有序衔接

加强“两湾”社会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有效衔接,建立完善社保关系跨地区转移无缝衔接机制。部署社保智能认证终端,促进异地居民享受基本社会保险服务便捷结算,推进医保跨区域服务。与大湾区开展劳务合作和就业技能培训,推进区域就业与产业的融合和优化提升。

第四节  推动社会治理联动发展

探索“两湾”公共管理和治安联动机制,加强治安管理和情报信息合作共享。提高公安机关大数据应用能力、应对突发事件和暴恐事件的处置能力,推进互联网协作和警务系统的联网联动,共同打击跨省跨市违法犯罪活动。加强城乡公共消防等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灾难事故应对和处置能力。

第九章  改革创新产业融合机制体制

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和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策部署,以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优化政府管理服务体系、构建融合发展利益分享机制为重点,加大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力度。

第一节  打造“两湾”民营经济合作先行区

巩固广西民营经济示范市发展成果,积极创建全国民营经济示范市。放宽民营企业市场准入,严格公平实行“非禁即入”管理,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进入特许经营领域,确保民营企业在土地使用、税费征收、融资贷款、用水用电用工等方面与国有企业享受同等政策。以竞争性领域为主,积极引进大湾区企业参与玉林市国有企业混改,推进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全面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努力降低用电成本,实质性降低企业负担。严格保护民营企业权益,审慎稳妥处理民营企业涉法案件,最大限度减少对民营企业生产经营的不利影响。推行核准类项目承诺制改革,实现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改革全覆盖。实现市场监管领域相关部门“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全覆盖,对新业态新模式新经济实施包容审慎监管。畅通政企沟通,细化落实容错纠错机制,营造支持改革、宽容失误的干事创业生态。进一步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做大做强。

第二节  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

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的要素市场,促进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高效有序流动。推进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完善城镇建设用地价格形成机制,探索建立建设用地、补充耕地指标跨区域交易机制试点。创新要素市场化配置方式,探索推进国有企事业单位改革改制土地资产处置,健全工业用地多主体多方式供地制度,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前提下,探索增加混合产业用地供给。加强要素市场运行机制建设,建立完善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破除阻碍要素流动体制机制障碍。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实现统一高效的市场监管。

第三节  优化政府管理服务体系

重点推进玉林市中小企业创新孵化服务中心平台建设,加快建立联动大湾区的科创平台和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大力鼓励和推广以事前产权激励为核心的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推动转制院所和事业单位开展“技术股+现金股”组合形式持股改革,赋予科技成果转化自主作价的投资自主权。

严格执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以四大千亿元产业为重点建立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信息公开机制,提升准入政策透明度和负面清单使用便捷性。利用CEPA先行先试政策,深化“两湾”金融服务合作,适度放宽大湾区企业前来玉林市投资的准入限制,进一步拓宽和优化投资促进渠道。

第四节  创新融合发展利益分享机制

率先在广西探索跨区域利益分享的新方式、新模式、新机制。积极发展“飞地经济”,探索开展“两湾”产业转移与承接税收利益共享机制,按照经济合作模式合理确定财税利益分配办法。

开展“两湾”互认征收管理制度试点,构建税收信息沟通与常态化交流机制,实现税源、稽查等信息共享,建立区域税收利益争端处理和稽查协作机制。支持开展水环境补偿试点,建立建设项目占用水域补偿制度。探索合作开展生态补偿、碳排放权交易、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水权交易等机制试点工作。

第十章  规划实施

第一节  加强组织领导

建立健全自治区、玉林市两级纵向统筹协调和指导支持机制,自治区各部门要加强对玉林市指导和支持,合力解决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玉林市要将“两湾”产业融合作为对外开放、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全力组织抓好一批重大项目、重要任务、重大政策落实,细化具体任务,落实责任主体。自治区发展改革委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本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督导,及时向自治区人民政府报告重大情况。

第二节  强化政策支持

自治区适时下放部分省级经济管理权限给玉林市,在政策制定、项目安排、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引导玉林市加快出台“两湾”产业融合系列支持政策,形成重点政策落实清单,支持玉林市参照大湾区无差别政策进行探索和试点。优化审批流程,用好用足国家和自治区制定的税收优惠政策,争取更多承接产业列入国家税收优惠产业目录。进一步提高存量土地利用效率,优化存量土地资源配置,落实好“增存挂钩”机制,积极探索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模式。强化要素跟着项目走,对玉林市“两湾”融合重大项目,优先纳入自治区层面统筹推进重大项目,在用地指标、环境容量及用能指标上倾斜支持。

第三节  加大资金投入

搭建先行试验区投融资平台,扩大企业融资渠道,大胆创新融资模式。结合财政部下达我区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务限额,综合考虑玉林市财力、债务风险、项目储备入库情况以及项目是否符合政府专项债券发行条件等因素,在政策和专项资金上加大对先行试验区内符合条件的项目建设支持力度。鼓励自治区级国有企业深度参与玉林市建设发展。鼓励玉林市充分发挥政府资金引导作用,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先行试验区建设。

第四节  营造社会氛围

自治区、玉林市两级要加强对打造先行试验区的宣传报道,支持玉林市举办区域性、行业性的产业合作交流论坛、展会,增强先行试验区知名度,吸引各类市场主体积极参与先行试验区建设。加大传统媒体宣传,充分运用新媒体推介,为先行试验区建设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增强公众的认同感。畅通公众意见反馈渠道,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和主动参与先行试验区建设的浓厚氛围。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

    Baidu
    map